提要文摘: | 《海语》三卷, 明代黄衷所撰, 清刻本。此书成于嘉靖十五年 (1536)。由于明代沿海等地屡受倭寇骚扰, 明政府实行“海禁”政策, 嘉靖元年 (1522), 明政府封闭了泉州、宁波等外贸港口, 广州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, 黄衷有机会接触来往于外洋的人, 包括舟师、舵卒、商人、番客等, 并与他们交往甚密, 彼此熟悉, 甚至结为好友, 这样, 便于他了解海外情况, 有出洋经历的人乐于畅谈海外风物, 黄衷便一一录下, 久而久之, 获取资料甚多, 遂把记录稿归纳整理成书。此书是黄衷的一部海外风物志, 按其内容分为四类: 风俗、物产、畏途、物怪。记述了明代广州与暹罗 (今泰国) 、满剌加 (马六甲, 今属马来西亚) 之间的交通往来, 以及这两个地区的历史、地理、风俗、物产等。《台海见闻录》清代董天工撰, 二卷, 清抄本。董天工于清乾隆三十一年 (1766年) 跨海东渡到台湾, 任台湾省彰化县教谕, 亲自撰文执教台湾百姓, 创办学校, 广收学生, 普及文化教育, 改良落后习俗等。此书就是董天工根据自己在台湾五年间眼见耳闻的事实所辑, 行文简洁但内容丰富, 包括有山川, 建置, 营制, 习俗, 物产等方面的记述, 对于全面了解清代台湾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, 对于我们“研究海上丝绸之路”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。 |